- 起名网
- 应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应姓来源有四个:一是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二是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乐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三是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四是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
应姓历史发展
应[应、鴈、膺,读音作yīng(ㄧㄥ)],在台湾地区也有读四声。
应姓姓氏渊源
源于姬姓
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将其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新华区滍阳镇),称应侯,伯爵,建立了应国。
在应侯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国名号为姓氏,称应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应氏正宗。
源于官位
一、出自西周时期应乐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应乐史,亦称应人、应师,就是在王族宫廷乐队中执掌演奏应鼓,不包括编钟、编磬等成套大型组乐。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在典籍《周礼·春官·小师》中记载:“击应鼓。鼙也。”在典籍《周礼·春官·笙师应乐》中也记载:“应长六尺五寸,象柷,有椎连底,左右相击,以应柷也。”后泛称小型打击乐器的演奏乐师,这在典籍《乐书》中,对应乐史给予了更详细的解释:“犹鹰之应物,其获也小,故小鼓小舂谓之应,所以应大也。小鼙曰应鼓。”在应乐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应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应门史,就是专门职掌君王出入之门的官吏。西周时期,君王出入之门为正门,君王是“应天之命”而为人君,因称天子,天子行走之门就是正门,因此称应门,负责守卫、管理应门的官员就是应门史,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在史书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在《诗·大雅》中有“乃立应门”之语。在应门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应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他族改姓
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历史上,有西域人、蒙古族冠汉姓为应氏者。翔实情况,仍需考证。
其他
河北涿鹿县黄帝城遗址,传说黄帝令应龙擒杀蚩尤于此地。
应龙氏部落以龙为图腾
通过姓氏,我们知道自己的血脉传承。由姓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民族。姓氏让我们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应姓是古老的姓氏群体,源于我市,现有人口6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3%。按当今人口排序,在全国姓氏中居248位。
应姓起源与古代图腾崇拜有关
翻阅《史记·五帝本纪》,最初让人们对龙的概念有所认识的便是应龙。《辞源》对应龙的解释是:“有翼的龙。龙五千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遂杀蚩尤。”五帝时期,龙作为半神半人的形象趋于明朗,逐渐开始走出神话。这是人类氏族社会脱离原始部落开始迈向古代文明的标志。而这个故事发生及应龙的出现地正是五帝时期的燕山以北地区。远古时期,应龙氏族就是一个生活在我国北方以翼龙为图腾的部落。他们渔猎、繁衍、徙居于老哈河、大凌河、辽河、桑干河及黄河、燕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并把部落名称“应”带往不同的居住区域。
夏、商时代已有“应”
传说应龙氏部落战败蚩尤部落后,黄帝最初封应龙氏于山西省长子县慈林镇应城。据考证,五帝时期,长子县是炎黄部落集团的活动区域,是尧帝长子丹朱的封邑。应城地域山清水秀,然而位于城北的凤凰山地势险要,阻碍了洪水下泄,每遇洪水,必首冲其城。应龙氏部落便再次南迁至伏牛山下的滍水之阳(今河南平顶山市新城区一带),与这里的蚩尤遗族相互融合,他们是平顶山地区的先民。长子应城夏时已有,商时为周部落所据,后为辛甲的封邑。《魏书·地理志》:“应城,辛甲封邑。”辛甲原为商臣,因劝谏纣王不被理睬而弃商奔周,先为周太史,后被周文王封于此邑。1957年,在应城出土了周幽王时期的陶片、陶鬲等文物。另有古城垣、井田制遗迹,记载着这里古老的历史。
殷时已有应国。《汲郡古文》称:“殷时已有应国,王步于应。”今本《竹书记年》云:“盘庚七年,应侯来朝。”按照殷墟甲骨卜辞“王步于应,应侯来朝”等记载,说明商已有“应”,是商时方国,且与商王朝保持着密切关系,也说明应姓存在着其他脉源。商时应国与西周应国均因地名封国,同属一地,只不过是武王灭商,商应国随之而灭,由姬姓应侯取代建立西周应国。
西周封国得姓成为应姓正宗
西周初年,周武王在商朝基础上建立周朝,封其四子姬达于应地为应侯。姬达是周王室庶子,又称应叔。周朝嫡长子承袭王位,庶子分封别处,以地名、国名或爵名为姓。庶子受姓支配为藩,失去原姓后,又因是从原姓中派出,仍保持贵族身份,享受很多特权。姬姓应国从第一代应侯起,其子孙以国为氏,但仍是周朝贵族身份。
西周时为巩固王权,大封同姓诸侯,以藩屏周。“封建”自此开始,姓和氏的区别更趋严格。男子为氏,女子为姓,“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即是丢掉贵族地位。故“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夏、商、周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只有妇人称姓,至于庶人当然无氏,故只称名。因为姓、氏的区别,我们祖先3000年前就规定同姓不通婚,氏重在“别贵贱”,姓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姓则是不可改变的。“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脉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直到秦灭六国后,将先秦以前世袭的宗法制度打破,使一些受分封的王子王孙和贵族沦为庶民,姓氏才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说氏或兼称姓氏。正如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史记》始混而为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的祖先不但创造了血脉传承的文明法则,也为后人回溯历史、寻根问祖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西周的大分封,形成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万家姓氏的大裂变。姬姓应国立国350余年。姬姓应国是应姓人口得姓的最为鼎盛的时期,而源于姬姓的应姓是今天应姓繁衍传承的主要流派。
西周官位世袭形成应姓分支
西周之初,周公姬旦辅助年幼的周成王姬诵制定了一整套王权礼制。周王为天子,中央政权实行三公六卿制。周天子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王族子孙及有功异姓诸侯。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庶子封为诸侯国君。同样,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之位,其庶子称为公子,只能任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不能叫封国,只能称封邑,又称食邑、食采。邑即城。卿大夫的官职也是由嫡长子世袭。西周官位世袭,也产生许多姓氏,如西周设有专为天子及王族乐队执掌演奏击应鼓的“应乐史”和专为负责守卫天子行走之正门的“应门史”。在应乐史和应门史的后裔子孙中,他们以先祖官位为贵,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传承,也成为应姓的一个小支脉。
后代有他姓融入改姓为应
山东省金乡县西周庄周姓族谱尊后稷周弃为圣元始祖。清乾隆四年族谱记载明代自山西迁入,至明末清初时传至五世周应举,因人祸徙于山东菏泽应家楼村避难,匿周姓而名应举,以应为姓。生应升兄弟二人为应家楼开村始祖,至今应家楼已有应姓2000余口人,后代亦有迁往各地,这是如今知道的同宗而不同支脉的应姓分支,也说明应姓传承中亦有他姓融入。
应姓得姓始祖
应姓始祖,为应侯,字伯爵,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间,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出自雍妃)为应侯,尔后立国为应国(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姬达更名为应叔,字儒林,号仁寿讳韩,即应氏太始祖。应叔等先祖们在应国历经350余年的治国安邦,创造了西周时期应国的辉煌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应姓迁徙分布
应姓的分布:
“应”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在外者,遍布国内各省。
1.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金山村应屯有应氏家族聚居。
2.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家族散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颍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4.河南南阳: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樊湾村有应氏家族聚居,族谱或已丢失。
应姓历史资料发掘地址: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7.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8.福建省建宁县应氏。自北宋正郎公迁入繁衍相传,迄今已至39代。建宁应氏主要聚居在建宁县里心镇应家坊,柏树坑等地。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福建三明,南平等地以及湖南,江西南昌市,新余,萍乡,抚州,吉安,赣州,上饶和浙江衢州等地。字辈是:昌明益盛道学传家先绪克绍兆代英华。
9.江西鄱阳应氏。鄱阳县“九应”指老场、槐树下、芦田应家村、店上、中庄、西岸、东岸、石门楼、横江九个较大的应氏家族聚居村落,鄱阳九应始祖应韬,河南汝南南顿人,西晋黄门侍郎应绍之子。早在东晋就已在鄱阳广石(今鄱阳芦田乡老场村附近)居住,距今近1700年,可以说应姓也是鄱阳比较古老的姓氏。繁衍至今,已至58代。鄱阳九应保存的《汝南应氏宗谱》,1~30代祖先资料只有世系,29世应克中制定子孙字辈排行(约1214),从南宋31世祖宁一公叔进(1241—1301)按其所创字辈载起,到现在的58世,记载的尤为详细,整部家谱记载时间跨度770年的历史,在整个鄱阳乃至江西省都实属罕见。其中芦田应家村保存的《汝南应氏家谱》最为完整。
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七位,人口约五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应姓人口分布
应姓历史上应姓的分布与迁徙
宋朝时期,应姓大约有5万8干人,其时浙江为应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应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地。
明朝时期,应姓大约有11万8干人,浙江仍为应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江苏、福建、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应姓当代应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应姓的人口大约有60万,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应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态势。如今应姓的第一大省仍为浙江,大约占全国应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皖赣闽大部、台湾北部、湖北东端、云南中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8%,居住了大约67%的应姓人群。在台湾大部、福建南端、粤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山东大部、广西东端和西段、云贵川渝大部、黑吉东部、辽宁大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2%~0.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9%,居住了大约27%的应姓人群。目前根据鄱阳应根生和浙江应卫强统计数字显示,应氏聚居村落已900余个,其中浙江省500余个,浙江以外省份400余个。
应姓传统文化
应姓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25—220)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嬴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东魏时期迁治颍阴(后为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淮阳郡: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城在陈州(今河南淮阳),汉惠帝后改为郡,其时仍为国,至汉成帝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市、鹿邑县、太康县、柘城县、扶沟县一带地区。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88年)改为陈国。隋朝大业年间(605—618)及唐天宝、至德年间(742—758)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
堂号
应祖立有祖训:“天下应姓是一家,四海兄弟分堂立”!
汝南堂:也叫汝南第,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淮阳堂:汉初,应曜在淮阳山里隐居。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后来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请去露了一下面。当时的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择善堂:浙江省缙云县三溪乡西应村应氏祠堂,堂号为“择善堂”。语出《论语》。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燕翼堂: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应氏宗祠,堂号为“燕翼堂”。“燕翼”的意思,就是希望散居在各地的子孙们,都能像燕子回巢一样,回到祠堂,来看看祖先居住的地方。每年结合祭扫活动,都要举行对年满16岁青年进行"成人节"教育活动,向青年学生讲述前贤典型故事,介绍“燕翼堂”牌匾的来历,要求青年学生牢记祖训,不忘故里家乡。
报本堂:浙江省宁波市古慈城应氏宗祠,堂号为“报本堂”。
徵德堂: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应氏大祠堂,堂号为“徵德堂”,是祭祀芝英地区应氏祖先的场所。
应姓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联
四字奇手;三红秀才。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周书法家应用,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下联典指宋代诗人应子和,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落花红",时人谓为"三红"秀才。后登淳熙进士。
圣泉揽胜;义庄勒名。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判官应象翁,字景则,黄岩人。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延佑间历官昌国州判官,致仕。有《圣泉文集》等。下联典指元代学者应本仁,字本立,鄞人。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尝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黄汲为纪其事于石,世称"应家馆"。
汉官定礼;道院栖真。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汝南南顿人应劭,字仲远,少年时勤学博览,举孝廉,献帝时任泰心太守。献帝迁许,召他人京为袁绍军谋校尉,著《汉宫仪》十卷、《风俗通义》三十卷及《汉书集解音义》等。下联说唐代人应夷节,游天台山,栖居于道元院,相传尸解而成仙。
淮阳遗老;邺下奇才。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人应曜,隐居在淮阳山中,高帝时与商山四皓(秦末东园公、由里先生、倚里季、夏黄公)同时被征召,只有应曜不到。当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下联典指汉末文学家应瑒,字德琏,应劭的侄子,与弟弟应璩(字休琏)、侄子应贞(应璩的儿子,字吉甫)都以文章著名,与孔融、陈琳齐名,同列"建安七子"。曹操曾征召他为丞相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邺",曹操封魏公时所定的都城,在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才名并美;卓荦不群。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应瑒以文学名,识治体,为"建安七子"之一。下联典指宋·应舜臣,少卓荦不羁,及长笃志向学。
千支共荣;一脉相承。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关山分隔;血脉相通。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五言通用联
居家称厚德;为政有能声。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判官应振黼,字乡夫,性资敏慧,由岁贡任泗州判官,有能声;居家以厚德称。著有《纪年录》。
析居分异地;溯源本同根。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宗祖规模远;儿孙绍述长。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福田宗祖种;心地子孙耕。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祖功垂福泽;宗德衍家声。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七言通用联
淮阳一老胜四皓;建安五官列七才。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隐士应曜,隐于淮阳山中。高帝时,与四皓俱被征命。曜独不至。时人语曰:"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下联典指三国魏文学家应袁,了德琏,汝南人。曹操征吕为丞相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明人集有《应德琏集》。
世叔五行收齐下;华仲十子名俱扬。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司隶校尉应奉,字世叔,南顿人。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凡所经履,莫不暗记。累官武陵太守,有威恩。官至司隶校尉。下联典指东汉河南尹应顺,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事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
俨若思孝孙有庆;谱如在照德维馨。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序昭穆千秋龟鉴,别源流万古鸿图。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剞劂成一家信史;流源创合族传书。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八言通用联
祖德宗功百世不迁;子孝孙贤万代如见。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铸史熔经光耀前烈;孝亲敬长无玷家声。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谱牒赫赫千载蕃昌;家乘灿灿万世辉煌。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昭假列祖春秋匪懈;估启后人继序不忘。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著述辨礼仪风俗物类;聪明瘉杯弓蛇影猜疑。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泰山太守应劭,字仲远,举孝廉。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应彬的事典。
九言通用联
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聿修厥德,无忝尔所生。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迹基仙居、厦阁渊源远;派衍冠阳、龙溪谱牒详。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列累朝簪缨,依依如昨;编历代俊仕,隐隐若现。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长江流万派,总是同源。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祖宗善厚留遗,由来远矣;岁时蒸尝祭享,可不敬乎。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有为协万事之宜,自昭正气;寿世垂百年而远,共仰芳型。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要好儿孙,须从崇祖敬宗起,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尊祖敬宗,遵万古圣贤礼乐;修谱编志,序一家世代源流。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族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孙枝繁衍,乘千年旧谱新志。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祖德昭昭亿万年,长传宇内,谱牒灿灿千百世,犹在人间。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颂扬于正人君子,联亲亲族谊,赞美乎淑媛孀节,敦长长宗风。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春露秋霜,正薀藻流,芳苹繁焕彩;左昭右穆,喜宗枝繁,衍灵爽凭依。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序昭序穆,纂载祖绩,宗功光谱牒;专心专意,祈庇瓜绵,瓞衍振我族。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垂训一无欺,能安分即是敬宗尊祖;守身三自省,有正气便为孝子贤孙。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观旧谱山川人物之伟丽,了然在目;看新志道德文章所伏隆,明如指掌。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由厦阁徙龙溪近一千年,喜见奕奕孙枝序昭穆;自南宋至共和历三十世,笑看岿岿甲第继祖宗。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富贵显然,必忠孝节廉自任几端,方可无愧宗祖;读书美矣,但士农工商各专一业,便非不肖子孙。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继遗风尊贤敬老、和宗睦族,本是龙溪应裔美德;编新志教孝劝善、铸史镕经,诚属冠阳子孙义举。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追木本水源龙溪,我族支分厦阁,由宁海传自钱塘;
溯祖德宗功应裔,先辈郡赐冠阳,继汝南始于周武。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继旧谍、叙世系、别亲疏,立行第序长幼,俨然不负众望;
创新志、载诗赋、纪名胜,撰文赞褒懿行,确实无愧大雅。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世以人传、人以谱传,上承祖、下启孙,继继绳绳长留史册;
父凭子寿、子凭孙寿,前千年、后万古,原原本本永驻人间。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历宋元明清民及共和,合六大朝代,阅世生人阅人成世,子子孙孙同登谱牒;
自禄康成百千至刚毅,已三十二世,由本及末由末溯本,老老幼幼并载史册。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新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应姓家谱文献
宋理宗赐封宁波蜜岩显爵应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始修于1249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精修铅印本六册。浙江省宁波市蜜岩村。
浙江显爵应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应荣富主修,应全堂编纂,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咸丰五年(1855年)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慈溪市环城南路108号励双杰处。
浙江鄞县万龄应氏宗谱,始修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王琳、应世美编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永康可投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可投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八年(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可投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应氏先型录,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义庄田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敬常田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黄川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屏岩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屏岩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屏岩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江山慈溪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浦江浦阳人峰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浦江浦阳人峰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鄞县甬东湖下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1923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鄞县甬东湖下应氏宗谱一百二十二卷,(民国)应全衡、应舜水编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续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永锡”
应姓字辈排行
字辈常用于表示家族的辈分。各地应氏字辈差异很大,而且较难考证,据《姓氏略考》收集,有以下字辈:
四川成都郫县花园镇应氏字辈:“洪堂福寿喜,清杰传家帮”。
四川宜宾应氏字辈:“良朝尚思鸿,国绍辰文光,启再永兴隆,荣华富贵清”。
四川简阳应氏字辈:“汝荣熙培镇泰业烈堪铭清桢煇在鉴涵朴焕堂钧溥植照阶钜泽乐燿型钲浩模燮坦钰源本灿基鉎”。
四川遂宁应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安世泽长光宗耀祖德必定显文章”。
安徽淮南应氏字辈:“金长同家治永久多刚强”。
安徽凤台应氏字辈:“文学立海克正国传天夏”。
安徽怀宁应氏字辈:“学宗孔乙大字继先知仁世泽承光永开强显圣明”。
安徽全椒应氏字辈:“元会绍周,弈业铭绩,育祚纯传,仪载永锡”
广东始兴应氏字辈:“修善良家丰咸世美”。
云南宣威应氏字辈:
原派:“文清仕选国大周天其廷发如贤希美卫德兆祯祥
续派:“祖慧旭焕昭世泽吉昌浩宗守宏怀安崇敬礼尚高智宇启培绍恒贵承传超维学谦永益兴邦立荣耀。
湖北黄陂应氏字辈:“万福崇文有必念永明时一尚升朝天宏开先世基克承继述志荣位再袭之乾坤诗书广道德振家声”。
湖北石首应氏字辈:“正大光明思书显荣传先启后福佑天成”。
浙江缙云应氏字辈:“胜琼聪明慈祥恺悌孝友睦姻任恤礼乐射御书数振兴中华”。
浙江义乌应氏字辈:“万尚元仁志孟坚正谦礼文端茂盛月泰道隆益熹惟愿好子孙光昱宗门第常存忠孝心时效圣贤事”。
浙江兰溪路塘应氏字辈:“文圣忠和荣华富贵福寿祯祥良贤礼智仁中禾正道学士明克承先业耀祖辉光万昌奕世永远流芳洪谟训活继述**”。
浙江宁海应氏字辈:“仲真孝教文原佳永良乾仁德正期明春继述昌隆端可必才华贵盛宜光新克复至道本自汝天章耀显振世伦”。
浙江永康应氏字辈:“沃乾百千万宗承孟和睦聚会钦崇敦信亮惠徽熙恭让廉敏玄献继章道孚彝鼎懋泰康颐淳贤振永清高通谐明良融顺聪哲英奇仁孝嘉□忠勇友爱平直方正才酋华美颂扬昌盛彬雅馨尝邃精炯省兰玉贡珍芝宝宠圣丰彩焕发益佑隆竞宣瑞赐祥繁祚衍庆蔚起书声景开文运”。
浙江鄞县应氏字辈:“尚志继宗嗣大德延来世性能仁道义家齐尔国治孝友本天成贤良维学致”。
浙江萧山应氏字辈:“□□助海浩深源权槐炜堂锜润柏美坚镇清松坦”。
浙江缙云冠阳应氏字辈:
原派:“禄康成百千万曾亨太安宁昌宏洪广进慈惠”;
续派:“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发强刚毅斋庄中正”;
新派:“桂子腾芳,兰孙竞秀,根深叶茂,文韬武略”。
辽宁瓦房店、普兰店,吉林东丰应氏字辈:
原派:“□□守天启选连时学希德长兴玉世文义万兆春”;
续派:官卓居京府,政明奉昊坤,金纯宜东岳,宗和秉佳昕”。
河南奉川应氏字辈:“云仍保遐裔昭弘祖成宪钦秉上养真硕德其源远嘉乐自天申为善由心劝山中景可怡水盛文思泮日月有光华星斗相连贯登高望益广庆祥求乃眷奕世永延长知得千与万念言君子人泰古静如见美哉金玉音时久必荣焕”。
重庆酉阳应氏字辈:“友朝知仕德文章洪轮坤国政启瑜炳卫光照祖先”。
山西山阴应氏字辈:“高升大文士廷世学春隆祥茂和启明肇秀福永显振”。
应氏一支字辈:“促文英燮材千曾端均齐良高恭敬浩久贵凤尧仁镐清枚煜坚惠澄振享培钰伦常克守德泽系长灵”。
江西省萍乡汝南应氏字辈:昌、明、益、盛、道、学、传、佳(现用,后面的有待补充。)
福建建宁县应氏字派是:昌。明。益。盛。道。学。传。家。先。绪。克。绍。兆。代。英。华。兴。茂。思。贤。福。泽。永。辉。
江西鄱阳应氏排行:“宁东怡悦性,恺征系伦俊,谱诏巨美尊,高士登台翰,忠臣赞治良,韶华超世彦,贵达仰隆光,文章伊古重,乾坤会浩扬,万国宗尧舜,群方贺禹汤,圣贤崇孔孟,德化乐周唐,韩耀家省复,献策上金銮,御玺宣魁伟,玉印选琅铘,豪杰新兴鼎,义礼定纲常,爵禄为卿相,才能朝帝乡
此排行表总共105个字,从31世祖宁一公始起,至今已经到29个字,表示已经繁衍至29代了。此排行表是宋朝嘉定年鄱阳应克中和鹰潭贵溪应梦武俱中进士,通信定稿的。距今有800年历史,两宗从此统一排行。”
山东青岛应氏字辈:敦宗睦孝义,诗书继世长,元兴本光大
应姓历史名人
应姓汉朝时期
应曜: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应顺:东汉河南尹,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侍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中子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应叠:汝南南顿人,应顺中子。江夏太守。
应郴:汝南南顿人,应叠之子,武陵太守。
应奉(约144年前后在世)字世叔,汝南顿人,应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汉顺帝末年前后在世。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记忆力特佳,自幼至长,凡所经历,无有忘怀。年二十时,尝诣袁贺,适贺将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后数十年,路逢车匠,知而招呼。梁冀举为茂才。永兴元年(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为蛮夷所服。延熹七年(164年)从车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应劭,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任泰山太守时大破黄巾军三十万。著有《汉官仪》《风俗通义》《汉书集解音义》《春秋断狱》等著作。
应珣:字季瑜,司空掾。应劭弟,珣生玚。
应姓三国时期
应旸:字德琏,三国,魏文学家,汝南人,应珣之子。曹操征之为丞相掾,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应德琏集》。
应璩(?—252)字休琏,三国时,魏文学家。汝南(今属河南)人,应玚之弟。
应姓魏晋时期
应贞(?—269)魏晋时期人。字吉甫,汝南人,应璩之子。生年不详,卒于晋武帝泰始五年,少年时因才能知名。曾任大将军参军。西晋时迁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
应詹(279—331)字思远,汝南南顿人。生于晋武帝咸宁五年,卒于成帝咸和六年,年53岁。幼孤,为祖母所养。十余岁,祖母又亡,居丧以孝闻。家富于财,乃请族人共居,情若至亲。以才艺文章知名当世。仕为太子舍人,累官光禄勋。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军事。事平,以功封观阳县侯,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卒,赠镇南大将军,谥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书经籍志》注有镇南大将军应瞻集五卷,詹缮作瞻,当为作者误书;此从《唐书志》传于世。
应姓唐宋时期
应夷节:唐代人。游天台山,栖真道元院,相传尸解成仙。栖真,保其根本,养其元神。
应垕(986—1057)江西省宜黄县神岗人。宋代天文学家。自幼聪颖好学,勤于分析思考,精通经史,却淡泊功名。毕生精研天文历法,探索天象奥秘,推算宇宙星体运行变化规律。
应舜臣:宋代婺州人。字仁伯,少卓荦不羁,及长,笃志向学,庆历年间(1041—1048)进士。官至洪州知府。
应纯之:宋代,字纯甫。永康可投应人。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授洪州新建主簿。历知楚州,兼京东经略安抚使。见北军屡捷,谓中原可复,密闻于朝。丞相史弥远鉴于开禧之事,不欲大举,但敕立忠义军,令就节制。已而擢兵部侍郎。金人入侵,力战而死。
应子和:永康(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官至观察使掌中军都督府事。长于诗,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花落红",时人有三红秀才之称。事见清光绪《永康县志》卷八个《文苑》。
应材:宋代,(?—1180)字伯良。永康岩后人。北宋抗金名臣。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授衢州教授。后长兵部架阁文字,太子春坊,翰林大学士,总管东宫内外庶务。淳熙初,孝宗命其往荆襄参谋。战守部署得宜,边境平静安定。七年,病故军中,赠安国公。
应姓元朝时期
应象翁:元代判官,字景则,黄岩人。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有《圣泉文集》等。
应本仁:元代学者,字本立。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尝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世称"应家馆"。
应姓明清时期
应良:字原忠,仙居人。正德六年进士。官编修。守仁在吏部,良学焉。亲老归养,讲学山中者将十年。嘉靖初,还任,伏阙争大礼,廷杖。张?总黜翰林为外官,良得山西副使,谢病归,卒。
应大猷(1487—1581)字邦升,号容斋。仙居人。明正德九年进士。曾任南刑部主事,参与平定宸濠之乱。后历广东参政、佥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尚书。卒年九十五。曾巡抚云南、四川、山东,所至均有政绩。
应典:字天彝,号石门。永康芝英人。性沉笃,刻志学问。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进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历任车驾司主事、承德郎、尚宝司丞。
应奎(1466—1545)字方塘,又字天启,浙江永康芝英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举人,十四年进士。授南直隶和州学正。任内,办学制定条例,以身作则,学风改观,人才辈出八年后,提升湖广武昌教授。后起用江西广信教授。又曾主管广西,广东乡试,遵守考场规矩,中试之士甚多。大学士费宏,曾赠送“两广文衡”匾额褒扬。
应撝谦(1615—1683)字嗣寅,号潜斋,浙江仁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年六十九岁。明诸生。生而有文在手,曰“八卦”,左耳重轮,右目重瞳年二十余,与虞分等为猡社。性至孝,授徒养母,三十未娶。归安沈士毅慕其义,妻以兄女,资使奉养。撝谦终不入私室,母丧服除,始成礼。康熙十七年,李天馥等以博学宏词荐,以老病不能行辞。撝谦性介特,读书务穷底蕴。著有潜斋文集十卷、教养全书四十一卷、性理大中二十八卷、古乐书二卷等二十八种,(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应宝时(1821—1890)字敏斋。永康人。清道光二十四年举人。著作有《射雕词》二卷。
应姓近代以来
应昌期:祖籍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台湾金融界、实业界著名人士,应氏围棋计点制创造人,“应氏杯围棋赛”被誉为“黑白世界的诺贝尔”。应先生爱国爱乡,热心报效桑梓,先后捐资创建慈城昌期幼儿园,重建慈城中城小学和慈湖中学;捐资扩建慈城保黎医院;捐资助建台北市宁波同乡会馆、市联谊中心。投资创办宁波现代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华羊毛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促进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尽心尽力
应祚智(1957—),字若愚,安徽合肥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
应益都(1903—1937),上栗县杨岐乡关上村人,父辈为清末秀才。第一批加入共产主义先锋队,中共***员,随***同志参加过秋收起义暴动,曾任游击队队长、新四军新编团团长。1937年从事秘密工作不幸被害身亡。现予以抚恤。
应崇福(1918—2011),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超声学研究奠基人、声学领域著名教育家,中国声学学会第一届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创建者之一,1940年毕业于华中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士学位。1944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
应明典:男,河南省郾城县人,高级政工师资格,任漯河市第一印刷厂党总支书记。1958年在漯河技工学校任团支部书记,1959年加入中国***,1964年在漯河市委组织部工作,1983年在漯河市第一印刷厂任党总支书记。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
应锡璋:男,1946年8月出生,副研究员。兼一级教授。1986年至1993年,在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人工心脏研究室工作。1994年至1998年在测试中心工作。1999年至今,在数学教研室工作。自2000年3月起兼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加拿大)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应宗奎:男,1933年1月生。笔名:运生。四川省泸州市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青海教育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图书馆长、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中国写作学会二、三届理事、常务理事。青海写作学会会长、名誉会长。青海作家协会会员。
应梦卿,奉化莼湖东谢村人,同盟会骨干,辛亥革命革命志士。留学日本时加入了同盟会,曾为沪军都督陈其美手下监印员,和蒋介石、陈立夫等都相识。1920年在临安创办安北造林场,次年在虹桥增设安北第二林场。1925年以前,在上海做交易所投机买卖,为沪海交易所4号经纪人1925年春季离沪投奔蒋介石。1926年冬,随白崇禧的东路军出发北伐。
应云卫(1904.9.17—1967.1.16),祖籍浙江慈溪,出生于上海。字雨辰,号扬震,我国早期著名电影导演和戏剧活动家。
应宁:男,著名相声演员、主持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曲艺家协会理事。